1 |
承襲與變異:福建沙縣水美村土堡群的形態(tài)建構 [ 張聰慧 薛力 ]
|
8 |
中國傳統(tǒng)聚落的景觀意象復原與規(guī)劃思想探源 —— 以浙江諸葛村為例 [ 劉祎緋 黃子薇 梁靜宜 南晶娜 ]
|
16 |
多元文化交錯下府江流域傳統(tǒng)村落形態(tài)類型學研究 [ 卜曄婷 賴盼 ]
|
22 |
大連近現代歷史街區(qū)主客觀評價差異及影響因素解析 [ 張弘馳 王鳳琳 彭海洋 祝培生 ]
|
28 |
多層級“可調”構架 —— 泉州傳統(tǒng)民居組群單元的要素協(xié)同機制解析及其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體現 [ 陳心怡 孔宇航 連海濤 郭喆 ]
|
35 |
鄉(xiāng)村居住空間的新形態(tài)與新理論初探 —— 以浙中義烏市某典型村落為例 [ 丁旭 李明羲 ]
|
40 |
閩南傳統(tǒng)建筑灰塑裝飾保護修復研究 [ 成麗 林欣墻 ]
|
46 |
莫高窟第254窟佛龕形制與裝飾藝術調查研究 [ 裴強強 趙皓琳 王廣正 沈芯宇 ]
|
52 |
“宋韻”與“宋構”:臺州風土建筑中的宋式做法研究 —— 兼論前郭靈康廟正殿 [ 周易知 ]
|
58 |
風土共生 —— 結構語言學視角下的傣族傳統(tǒng)建筑觀念、空間與原型 [ 郭建偉 張琳琳 ]
|
66 |
在地成形 —— 基于形態(tài)參數的晉東南山地傳統(tǒng)村落形態(tài)地形影響機制解析 [ 龐博宇 曹海嬰 宣曉東 張瑋豪 ]
|
72 |
明長城邊墻建設時空布局特征分析 [ 楊洋 張玉坤 李嚴 ]
|
78 |
現代木構建造樣本:隈研吾在當代全球語境下的木構造線索與技術策略 [ 孫婷 李凌洲 李凡 ]
|
85 |
公共文體中心與鄰里活力 —— 以深圳、香港為例 [ 邱越 倪陽 薛求理 ]
|
92 |
城市網絡活力與建成環(huán)境的非線性關系 —— 以武漢地鐵站域為例 [ 李欣 劉馨 劉張旭 楊秀]
|
100 |
高大空間可變容積建筑節(jié)能設計策略 [ 張嵩睿 張梓桐 王一粟 馮剛 ]
|
106 |
城市綜合體綠化經濟可持續(xù)性提升策略研究 [ 武藝萌 王楨棟 王昊 李凱 薛思源 ]
|
112 |
基于高預測性能代理模型的建筑綠色性能優(yōu)化設計研究 —— 以寒地辦公建筑采光與能耗性能為例 [ 孫澄 董禹含 梁靜 ]
|
118 |
高校體育空間眩光指標研究 [ 李玉青 周凌 ]
|
123 |
城市社區(qū)建成環(huán)境生活便利度評價影響因素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[ 劉柯琚 周典 王夢瑩 劉天野 楊玙珺 ]
|
123 |
行為、空間與健康 —— 對老舊住區(qū)外部空間健康性優(yōu)化方法的思考 [ 李有芳 陳文靜 梁琴 舒平 ]
|
136 |
上海市多層老舊小區(qū)住宅改造中的太陽能利用研究 李俊達 黃一如 郭戈 吳曉楠
|
142 |
數智賦能城市老舊社區(qū)更新路徑 —— 以蘇州市獅山社區(qū)為例 [ 劉志宏 陳繼龍 王清瑜 ]
|
148 |
“場所依戀”視角下基于PAD情感模型的養(yǎng)老建筑空間情感計算與評估解析研究 [ 何靜 戴靚華 侯易新宇 周典 ]
|
157 |
老年人認知健康的室內視覺環(huán)境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 [ 羅開洲 衛(wèi)大可 費曄 ]
|
163 |
基于老幼共享行為的城市住區(qū)外部空間影響因素研究 —— 以哈爾濱為例 [ 費騰 陳浩宇 俞家悅 ]
|
169 |
基于KANO模型需求分析的三甲醫(yī)院門診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 [ 趙湉 王冰冰 ]
|
176 |
基于3D打印混凝土技術的建筑學交叉學科研究新路徑探索 [ 黃舒弈 徐衛(wèi)國 ]
|
183 |
基于腔體植入的寒地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風性能優(yōu)化 [ 白曉偉 董佳宜 黃勇 ]
|
190 |
寒地全民健身中心空間效能評價與實證研究 [ 張民意 黃勇 張龍巍 白曉偉 ]
|
196 |
利用熔巖管上壁的懸掛式月球永久基地設計研究 [ 潘文特 許傲 翟辰睿 吳浩 ]
|
201 |
交互敘事語境下的寒地冰雪主題園區(qū)設計研究 —— 以第24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為例 [ 全禹 梅洪元 陳玉婷 ]
|